聲音的真相 – 創意教育組

聲音無處不在,我們每日都會聽到不同的聲音。然而,不論是人聲、鬧鐘聲還是車聲,當中都運用了聲音的特性。 以下為大家介紹聲音背後的科學原理及日常生活中與聲音有關的生活應用。
聲音是由物件振動而產生。當我們說話時,用手觸摸喉嚨可感受到它的振動。聲音會以聲波的形式傳播。聲波需要介質如固體、液體或氣體來傳遞,物件振動時會壓迫附近的空氣分子,這團被擠壓的空氣會繼續推動周圍的空氣,形成傳播的聲波。
當我們說話時,聲帶的振動會帶動附近空氣分子振動,以聲波形式傳播到我們的聽覺器官(如下圖)。但如果音量太大,便有機會令人感到不適或聽力損傷。因為物體發出的音量愈大,附近空氣分子振動的幅度就會愈大,最終會令到耳膜振動過度而受損。在軍事技術方面,聲波武器就利用了聲音對目標造成傷害或干擾。

另一方面,聲音在不同介質上的傳播速度(簡稱音速)都不同。聲音傳播速度在固體上最快,其次為液體,而氣體則最慢。我們可以運用聲音傳播速度來量度不同物件的距離,例如探測海底深度,此技術為「聲納」。首先,探測人員會在海面上放置儀器以發出及接收聲波。首先,聲波會在水面發出,當遇到海床等障礙物時,聲波會反射到海面。聲音在水中的速度大約為每秒1500 米,假如發出聲波的時間與接收的時間相距2秒鐘,經過計算後,海面與海底的距離為1500米左右(如下圖)。

最後,不如考考大家,如果在地面發生地震,在飛機上的乘客會否感受到振動呢?大家不妨上網查看有關資料,嘗試解答問題吧!